1968年,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
编者按:1968年,红卫兵运动已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两年有余。尽管毛泽东等领导人物屡次发出呼吁,要求平息这场运动,但形势依旧严峻。复课闹革命”,呼吁年轻人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然而,事已至此,覆水难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依旧难以遏制。进入1968年夏季,大学招生依旧停滞,工厂招聘亦无进展,1966年至1968年间的三届高中生,共计超过400万人滞留城中,他们既失学又失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问题。
五十年代初,崭露头角的新中国刚从连年战火中走出,工业、手工业、商业满目疮痍,亟待振兴。城市就业水平勉强维持于低位。1953年,我国经济建设步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期,然而,一个尖锐的矛盾凸显:教育事业虽发展迅速,但其规模与结构却并不尽善尽美。中小学生入学率虽高,但高等教育的发展却未能满足他们的升学需求,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形势愈发严峻。
1953年,我国小学毕业生总数达到了260万之众,然而,初中教育所能接纳的学生数量却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农业合作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农村地区迫切需求大量劳动力,特别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
“全国合作化运动亟需数百万会计人才,我们应如何寻找?实则人才储备充足,我们完全能够动员大量的小学和初中毕业生担任这一职务。”
“所有能够投身农村工作的知识分子,都应欣然前往。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正是施展才华的绝佳之地。”在《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特别强调了一条:“对于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除非他们能在城市继续深造或就业,否则都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召唤,投身农村,投身于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
审视这一历史背景,五十年代中期启动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其初衷固然在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亦或是应对那时的“粮食短缺”困境。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决策者们迫切希望加速改变农村的落后状态,解决农村文化匮乏的现实问题。他们立志于“数年之内,消除一亿多文盲。”(详见《共青团历史大事记·1955年》),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在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和企业人员精简下放工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议题亦再次被提起。由于“大跃进”运动受阻,全国共有2600万人被精简并下放到农村,这标志着我国出现了首次人口逆向流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次成为中央关注的焦点。196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重要决策。1958年至1965年期间,尤其是六十年代初,城镇居民的广泛下放,根本原因在于三年自然灾害引发的国民经济极度困境。
步入六十年代,鉴于需纠正严重的“左”倾偏差,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因素引发的诸多严峻挑战,党中央果断决策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并实施了一系列坚决有力的措施。其中,动员和引导知识青年投身农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便是这些措施之一。196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城镇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这份文件成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指导性纲领。
196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相关通知,标志着上山下乡运动正式纳入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重要议程,并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推进。在这一时期,得益于政策的适度与实施的稳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从1962年至1966年,短短五年间,全国共有129万知识青年投身于这一运动。当时,中央再次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视为经济领域的一项关键策略,其根本目的是从源头上强化农业基础。这一举措的直接背景是,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冲击,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加强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大规模减少依赖商品粮的城镇人口,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随着全国革命委员会的成立,红卫兵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因此需要将他们动员至农村;同时,鉴于中苏关系的紧张,为了备战考虑,动员城市居民前往农村,也可能是推动这一举措的因素之一。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原文:》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文章转述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应投身农村,体验与实践。”贫下中农再教育,实属必要。于是,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应运而生。1968年,当年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即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通称“老三届”——几乎全员投入这场运动,奔赴农村。文革期间,投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超过1,600万,相当于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这场运动中,几乎每家城市居民都与“知青”下乡的经历紧密相连。
目的地遍布各地,诸如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以及黑龙江等地。政府将这些地方指定为“知识青年”劳动和居住的场所,往往都是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县份。这一举措迅速演变为一项既定政策。然而,与此同时,,部分干部的后代通过入伍从军等途径,成功避开了上山下乡的命运,亦或是在诸如北京郊区等类似区域安家落户。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众多“知青”纷纷投身农村,其中大多数选择“插队落户”,然而,也有部分“知青”虽投身农业生产,却过着与“插队”生活截然不同的日子。生产建设兵团在准军事化的生活中,他们的境遇与当年的“插队知青”大相径庭。自1969年初至1970年间,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规模得到了大幅扩展,与此同时,内蒙古等地亦新设立了类似的机构。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十个生产建设兵团西藏、江西、广西三个农垦师及50年代成立的。新疆兵团我国设有12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三个农垦师。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历时约25年,知青的总数约达2000万人。
自70年代起,知识青年得以通过多种途径,如招工、入伍、考试、病退、顶替、独生子女政策、无人照应等名目,逐步重返城市。进入70年代末期,一场声势浩大的抗争运动兴起,知青们以请愿、罢工、卧轨,乃至绝食等多种形式表达诉求,强烈要求回到城市。在这其中,西双版纳的抗争尤为引人注目。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作出决定,宣告上山下乡运动的终止,并着手妥善解决知青的返城就业问题。进入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知青返城,自此,绝大多数知青陆续重返城市,而其中一部分人选择在农村结婚“安家”,从此扎根农村。部分人出于对政府返城政策的担忧,即便与人同居并育有子女,亦未进行婚姻登记。更有不少知青,为了重返故土,不惜与当地配偶离婚。这些家庭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往往在城市中寻找亲缘,由此引发了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据统计,因各种原因滞留在农村边疆的知青,人数高达数十万。
推动上山下乡运动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涵盖了培育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抵御和平演变等宏观战略层面的动因,也体现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务实考量。此外,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彼时盛行的红卫兵运动,从而稳定了城市局势。
四十一载前,我国城镇居民与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投身上山下乡运动,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其积极的一面。一方面,此举有效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支援了农业建设,为祖国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与振兴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它也让知识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从另一视角来看,上山下乡让他们更早地融入社会,历经磨砺,增长才干,亲身感受了民间疾苦。正因这段特殊经历,其中不少人在日后成为了社会的佼佼者。
然而,众多知识青年在青春的宝贵时光里失去了在校园接受正规教育的机遇,由此引发的人才成长断层,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投入了巨额经费,用以安置知识青年投身农村。据数据显示,全国为安置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所投入的经费累计超过100亿元。知识青年的家庭以及部分地区的农民也因此承担了额外的负担,这成为了当时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邓小平曾言:“投入三百亿巨资,却换来了三方面的不满:知识青年、家长们以及农民群众均表示不甚满意。”
回望往昔,对于今人而言,那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然沉淀为历史。历史自有其公正性,后人们自会对此段历史作出公正的评断。
兴盛网-股票配资-实盘配资门户-网上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